从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的校园,到家乡乡镇的田间地头,2023 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庞乐琪,用青春书写着“扎根基层、矢志奉献” 的动人篇章。他以学识为笔,以热爱为墨,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,留下了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鲜明印记。

庞乐琪
●2023 届软件工程专业毕业
●乡镇公务员
青春淬火,向光而行
在陇原大地的褶皱深处,有一个被晨雾与炊烟唤醒的村庄。每天清晨,当第一缕阳光爬上黄土坡时,总能看到一个穿着磨旧运动鞋的年轻身影在田间穿行,他是庞乐琪,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走出的“95后”,如今却成了老乡们口中亲切的“小庞书记”。2023年那个毕业季,当同学们纷纷奔向城市写字楼时,这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工科生做出了令人意外的选择,他的辅导员至今记得那个执拗的回答“老师您总说科技要服务社会,我想看看图纸上的算法能不能解土地里的方程"。于是,这个少年毅然的投入到了乡村的建设中去。
庞乐琪的大学时光,是一卷以热忱为墨、以理想为宣的青春长卷。在软件工程的代码世界里,他似是一位执着的解码者,将晦涩的算法化为灵动的诗行,在师生论道的课堂中,每一次思维碰撞都迸溅出智慧的火星,将知识的薪火燃成照亮前路的炬焰。图书馆的穹顶下,他的身影穿梭于科技理性与人文浪漫的交界,又驻足于文学篇章的绮丽云霞,这广袤的阅读疆域,终化作他思想星空中交相辉映的辰宿。因为他清楚的知道,未来的道路,都将由现在的每一步作为基础,他的理想一直都很坚定,那就是带着知识回到家乡,回到基层,做一个发光发热的新时代青年。因此,大学四年,是庞乐琪“蓄力储能” 的黄金时光,除了学业,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让他的青春绽放多元光彩。在书法协会,他于笔墨间感悟传统文化的韵味,练就 “静心沉淀”的定力;在羽毛球赛场,他挥洒汗水、奋勇拼搏,锤炼 “永不言弃”的毅力;在计算机设计大赛中,他与团队协作攻坚,将代码转化为创意成果,斩获优异成绩;在 “互联网 +”大赛里,他主导开发的实用手机应用,让创业梦想照进现实,更让他敏锐捕捉到科技服务社会的无限可能。“那段青春韶华,不仅赋予我知识与技能,更塑造了我的品格”。庞乐琪认为,大学四年的磨砺,是他日后从容应对挑战的 “底气之源”。

用脚步丈量,乡土的温度
大学毕业后,庞乐琪怀着"反哺桑梓"的赤子之心,毅然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,成为了一名扎根基层的乡镇公务员。初到岗位时,繁杂的基层事务曾让这位"新兵"倍感压力,但那份对故土的深情很快化作攻坚克难的动力,"群众利益无小事"是庞乐琪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为了尽快进入角色,他主动拜老同志为师,白天揣着笔记本走村入户,晚上挑灯研读政策文件。在田间地头,总能看到他挽着裤脚与老乡攀谈的身影;在农家院落,常常传来他与村民促膝长谈的笑声,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,记录着张家房屋漏雨、李家孩子上学、王家农产品滞销等百余条“民生账目”。脱贫攻坚战中,庞乐琪主动请缨包联最偏远的贫困村,面对山路崎岖、产业单一的深度贫困村,他没有退缩,而是以 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 的决心投入战斗。他走遍村里每一户人家,摸清致贫根源,交通不便就协调修路,产业薄弱就引导发展果树种植、土鸡养殖,技能不足就组织养蜂、木工、缝纫等培训,销路不畅就亲自对接市场。白天,他是政策的传播者、产业的领航员;夜晚,他则化身为留守儿童的“智慧灯塔”,空巢老人的“温暖依靠”。一年后,村庄迎来巨变,贫困户脱贫摘帽,村民收入显著提升,宽坦的道路通到家门口,明亮的房屋错落有致,文体活动让乡村充满欢声笑语。村民们由衷地赞叹:“小庞书记绝非走过场的‘过客’,而是真心实意为我们谋福祉的‘贴心人’!”、"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,也是实现价值最大的舞台",庞乐琪用600多个日夜的坚守,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干部的为民情怀。他的故事,正如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,在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最绚丽的青春色彩。

青春的花朵,要开在祖国需要的地方
从校园到基层,从学生到 “百姓贴心人”,庞乐琪的成长轨迹里,始终闪耀着 “初心” 的光芒。如今的他,仍在乡村振兴的一线砥砺前行,坚持学习新知识、新技能,让科技思维赋能基层工作。扎根群众中间,用脚步延续与乡土的联结,以创新思路破解难题,让 “平凡岗位” 创造 “不凡价值”。“大学教会我‘为何出发’,基层让我明白‘如何前行’”,庞乐琪说道。作为校友,他寄语学弟学妹:“珍惜校园时光,用知识武装自己,树立远大理想,让脚步扎根大地,青春的意义,不在于享乐,而在于奉献,在祖国需要的地方,我们的奋斗终将绽放最美的光彩”。
从兰州信息科技学院走出的庞乐琪,正以青春之名,在基层的沃土上书写着属于,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荣光。他的故事是无数扎根基层的青年缩影,更是 “求是、砺志、笃行” 校训精神的生动诠释。而在更远的山路上,更多来自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的年轻人,正用母校给予他们的知识和能量,把论文写在正在苏醒的土地上,与我们一同逐梦。